聯統日報有限公司.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038356141-3 hualien.info@gmail.com

政治

焦點、府會、民代、鄉市鎮、廣場

綜合

社會、一般、工商、生活、廣場

美食

餐廳、小吃、飲品、特產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創新花宜地區農業經營 凝聚有機產業共識

創新花宜地區農業經營 凝聚有機產業共識 

記者陳品雯/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全面性推廣花蓮及宜蘭地區農村有機產業,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青年農民從農,引導農友以有機農業守護家園,1月22日於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辦理「104年度創新農業經營與友善環境」課程,從守護宜蘭到創意行銷,獲得學員熱烈迴響。有鑒於此,花蓮農改場1月29日於玉溪地區農會再次舉辦研習課程,邀請花蓮南區認同有機農業與友善環境之農會、農友、休閒農場業者、民宿經營業者、青年農民、原鄉部落等共64位參與。
  研習課程特別邀請在地對有機農業頗有成就的農友與行銷創意青年共同參與,並邀請玉里「奇客邦」社團從文化與藝術看農村發展。首先是發揮小農行銷創意的「天公伯ㄟ米」李林皇講述青年從農、綠生農法經驗,以及建立與消費者互動的心得。以農企業概念經營的牧蟲園有機農場顧問楊世卿暢談有機農法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介紹減少雜草防除之要領,並利用雜草製作有機堆肥,種植蔬菜以多樣性栽培及生物防治概念減少防治資材使用,建立生產與生態平衡機制,實務經驗獲得學員共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羅永清介紹原住民傳統農作方式與建立部落農產業特色行銷,他說目前所倡導的樸門農法與傳統原住民農作方式相符,原鄉部落傳統耕作智慧仍可在花東地區、屏東及蘭嶼等地區觀察記錄,而原鄉部落可以其年齡階層及緊密的群體關係建立社區型產業。
  龍鳳甲良質稻米運銷合作社陳靜娟經理介紹以契作概念幫助農友進行行銷工作,讓農友能安心生產的概念,同時合作社也推廣減藥生產與減少殺草劑使用,並以共同採購降低農友生產成本的成效,合作社能發揮互助合作精神,提升水稻品質,未來亦將幫忙農友轉型有機栽培為目標。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顧問胡文偉,介紹以故事行銷概念,並以自身協助玉里國小少棒隊及卓溪鄉玉米聖誕樹的故事作為社區行銷農產品的過程,引導學員思考品牌創造的想法。花蓮農改場最後分享獲得服務品質獎的心路歷程,鼓勵學員善用改良場資源提升生產效益與產業六級化發展。
  花蓮地區發展有機農業已屆滿20年,有機面積達1千公頃,有機農法多元發展;從產量提升到提倡生活與生態的有機,農業正逐漸加入人文與藝術元素,顯示出東部農村正吸引崇尚自然與人文關懷所形成的有機價值鏈,與有機村的理念推廣逐步接軌。
  研習活動期盼未來有機農業能透過多元的參與,發展出整合的產業文化,藉由一群人的促進,讓花蓮對於土地價值領先台灣其他縣市,同時將觀光資源轉換為農村地產地消、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契機,讓小農生產方式與生態多樣性的優勢,得以讓花蓮、宜蘭地區農村真正的富足安樂。

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羅永清分享原鄉部落有機栽培傳統智慧。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開發特色農產業 為南澳原鄉開闢新契機

開發特色農產業 為南澳原鄉開闢新契機

記者陳品雯/報導
  為了輔導原住民地區農業發展,開發多元化及特色農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1月27日在大南澳教會辦理原住民農業專業訓練-宜蘭縣大南澳地區有機油茶栽培管理班,有來自大南澳地區、南澳原鄉及外縣市農民學院學員共襄盛舉,參與人員相當踴躍。
  大南澳地區及南澳原鄉,位處宜蘭縣最南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嵐層疊、溪流清澈,是一個發展友善耕作的良好環境。目前大南澳地區由張興仁牧師組織當地農民成立大南澳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有機米的栽種,並以「牧師米」品牌行銷各地。南澳鄉以原住民泰雅族居多,擁有豐富人文歷史、觀光景點及原始自然生態,而在地特色作物為段木香菇、山蘇、枇杷等。
  黃鵬場長親自主持開訓,並表示農改場定期會到部落辦理訓練,減少族人舟車勞頓之苦及資訊不足困境,許多農民學院結訓學員亦接獲訊息特地撥冗到偏鄉來學習,顯示對農業技術有迫切需要。本次訓練主軸為苦茶,苦茶是長期作物,用心栽培種植後4、5年就可以有穩定的經濟產量,長期投入就可以有長期收入,未來還可以留下做為子孫資產,是值得推薦的作物。
  課程內容由該場部落窗口林文華助理研究員規劃安排,針對大南澳地區農民需求及部落環境發展可行性,推廣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農作物-苦茶,並以友善耕作方式栽培,區隔一般苦茶油市場,希冀為當地農業開創新的產業,活絡地方經濟。苦茶籽可榨油,全台油茶生產面積達1,104公頃,年產量約2,422公噸,主要產區在嘉義縣、新北縣、南投縣及花蓮縣。宜蘭縣目前僅有冬山、三星、蘇澳、礁溪有零星栽培,而大南澳地區、南澳原鄉環境較少受到污染,具天然屏障,發展有機苦茶是絕佳的處所。
  本次課程安排以有機油茶為主軸,包含油茶有機栽培技術、油茶有機病蟲害管理等課程,由農改場作物栽培及植物保護研究人員為農民做詳細的介紹。另外針對友善環境資材使用,安排有機液肥效果評估、有機液肥製作原理解說及製作等課程,製作部份為了讓農友能夠達到「學中做、做中學」學習效益,現場由農改場土壤肥料研究人員親自示範後,再請農民操作。
  大南澳地區有機稻米產銷班的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0至70歲,年輕人大量外移造成當地人口老化,近年來大南澳農業經靈魂人物張興仁牧師帶領復耕動了起來,牧師藉此為年輕人找到回鄉務農的道路,亦安排青年回鄉整體農業環境營造-以青年農民角度視之課程,邀請第一批百大青年農民陳帥之為農友及年輕學員介紹如何善用年輕優勢、政府資源及創新思維,走出自己從農之路。
  再遠的部落,農改場的行動教室就到那裡!只要部落有農業輔導需求,農改場責無旁貸。農改場對農民遇到農業技術性問題必定給予回饋,同時亦會做好協助轉介的角色,請農民好好運用農改場資源。


圖:大南澳地區零星栽培苦茶。

圖:全體研習學員合影。

圖:大南澳地區農友最引以為傲的牧師米。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有機村環境教育 啟動優質農村旅遊

有機村環境教育 啟動優質農村旅遊

記者陳品雯/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103年起輔導富里鄉農會協助有機村村民成立環境教育解說班,並透過一連串的訓練課程讓學員認識在地農業休閒與社區資源,整合區域性農業生產與休閒旅遊,提升富麗有機樂活聚落之遊憩品質。為了延續與加強學員之解說能力,於104年1月20日於富里鄉農會辦理「104年度富麗有機樂活聚落環境教育研習」課程,學員對課程安排及講師專業知識給予高度評價。
  花蓮區農改場劉興榮課長也特別感謝富里鄉農會與有機村村民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未來有機村將朝向地產地消與六級產業發展,運用在地的人、物、地、產、景營造出有機村的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提供優質的解說服務與體驗活動,讓遊客認識有機村產業價值。
  研習課程特別邀請台灣觀光學院研發長崔震雄與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李光中,針對農產業六級化及環境教育實踐之課程前來分享實際操作之經驗,崔震雄研發長表示,過去講求消費者滿意度,現在六級產業追求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共鳴度,不只注重功能,更要創造感動;用故事行銷帶動村落美學,更大讚5個有機村合作的解說班制度,是跨向有機村優質旅遊的一大步,希望未來能建立產學合作機制。李光中老師則表示,過去9年在豐南有機村辦理文化景觀區環境教育議題探討與小小解說員研習活動,讓社區居民與部落建立產業自信心,未來希望能夠與其他的有機村共同合作,為有機村帶入農業、自然與教育的多元功能。
  除了環境教育觀念啟發課程外,本次課程更安排自主學習的解說課程,由學員帶隊到檸檬園、稻田及竹田客家大湯圓等地進行實地演練,強化學員解說流程與現場應對能力。學員對於訓練課程及地產地消課程安排亦給予高度肯定,希望改良場未來能夠持續輔導有機村解說教育之相關訓練。

圖:學員解說有機果樹之生產與病蟲害,並由東華大學東部環境教育中心協助錄影紀錄。
圖:研習活動午餐由竹田家政班進行地產地消料理示範解說。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曙光海番茄 吹海風健康生長好鮮甜

曙光海番茄 吹海風健康生長好鮮甜

記者陳品雯/報導
  位於花蓮豐濱鄉海邊的港口部落最近有一塊番茄田開始成熟了,紅紅的櫻桃番茄掛在枝條上令人垂涎欲滴,這是農友陳鎮妹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成功種植的有機小果番茄,由於有含鹽分的海風吹拂,造成番茄生病的病原菌並不適合生存,因此番茄植株十分健康,也因海風吹襲,別有一番風味。
  陳鎮妹表示,當初海邊有塊地不知道要種甚麼東西,以前都是種植甜菜及野菜,經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人員輔導,建議可以種植櫻桃番茄試試,因番茄可以在海邊高鹽土壤種植,且為抵抗這種逆境而自然使果實糖度提高。在花蓮農改場人員指導之下,從選擇品種、整地搭棚架及整枝修剪開始,到現在終於開始收成,目前每周可以採收50公斤供給部落的有機班契作銷售,剩餘的賣給朋友銷售,由於番茄風味佳,目前銷路大好。
  農改場助理研究員王啟正表示,由於當初陳鎮妹農友想要種植高單價的果菜作物,而有機果菜類比較嬌貴,在潮濕多雨的花蓮必須使用遮雨設施才能種出少病害的有機果菜,陳鎮妹農友的農地位於海邊有高鹽海風吹襲,推測應該可以減少病害發生,因此嘗試,目前已經種植兩個多月,也沒有噴施任何防治資材,此時應該很嚴重的番茄晚疫病果真沒有發生。
  為了建立銷售品牌,該場人員幫陳鎮妹農友的番茄取名為「曙光海番茄」,意思為迎接全台灣第一道曙光的海邊番茄,陳鎮妹農友也因兼顧民宿工作,僅有她及打工換宿的朋友進行農作,以目前人力無法擴大面積種植,想要購買「曙光海番茄」的朋友們請提早訂購,以免向隅。

圖:陳鎮妹農友與她種植的有機櫻桃番茄。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外海捕不到魩鱙魚 漁民赴議會陳情 罰款未結清禁止漁民出海捕撈 議長賴進坤裁示縣府再與漁業署協調

外海捕不到魩鱙魚 漁民赴議會陳情

罰款未結清禁止漁民出海捕撈 議長賴進坤裁示縣府再與漁業署協調

記者張麗英/報導
  花蓮縣魩鱙漁民由花蓮區漁會秘書李凱民帶領下,於15日上午10點至花蓮縣議會陳情表達訴求,由議長賴進坤及議員林宗昆親自接見,並邀集花蓮縣農業處長羅文龍、漁牧科長黃耀興共同聽取漁民訴求,會中氣氛和諧、討論熱烈。
  花蓮區漁會漁民代表表示,西部海岸距岸1000公尺深度6公尺,東部海岸距岸1000公尺,深度差不多有500公尺,花蓮海域與西部海域完全不同,政府應了解這個問題點,外海根本捕不到魩鱙魚,離岸500公尺內才有魚可捕撈,政府要了解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每天取締、裁罰。漁民在接收裁罰後與花蓮縣政府協調罰款分期繳納,目前均繳款正常且已繳納近半,但在今年要出海進行捕撈作業,卻禁止我們出海是何道理?
  花蓮縣政府漁牧科長黃耀興向陳情漁民代表說明縣府處理立場,有關魩鱙漁業漁船規定於距岸500公尺以外海域作業,縣府係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之規範原則「禁漁區為距岸1,000公尺以內沿岸海域,地方主管機關得依所轄海域狀況,縮減禁漁區距岸距離,惟不得少於500公尺」規定辦理。另針對無法出海捕撈問題,也在去年12月中已函文漁業署,轉達漁民的相關訴求,但漁業署通令依照目前漁業法相關規定,未結清罰款漁民仍然不得出海捕撈作業。
  本會議長賴進坤表示,漁民與花蓮縣政府達成協議分期繳納罰款,且繳款正常並無不繳的意思,禁止漁民出海捕撈作業,無法賺錢對其生計影響太大,這項禁令實無道理,當場裁示請縣政府農業處再與漁業署協調此事,關乎漁民生計儘速協調解決。賴進坤議長強調,花蓮縣議會是33位議員聯合服務處,是花蓮縣民大家的議會,歡迎漁民有任何的訴求都可以到議會來尋求服務,議員是民眾與縣政府的溝通橋樑,請漁會先整合漁民訴求與心聲,擇一適當時間召開會議,必要時請立法委員與中央漁業相關機關蒞會通盤檢討、共同協調,尋求解決之道。

圖:花蓮區漁會秘書李凱民、花蓮縣魩鱙漁民前往花蓮縣議會陳情,議長賴進坤、議員林宗昆邀縣府農業處長羅文龍、漁牧科長黃耀興共同聽取漁民訴求。